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

社論-韓國能,台灣何以不能? | MSN 新聞頻道

Source: 社論-韓國能,台灣何以不能? | MSN 新聞頻道


工商時報【本報訊】
由於韓國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(FTA)即將於7月1日生效,對台灣產業造成不小衝擊,近期國內遂掀起一波「韓國能,為何台灣不能」的熱烈討論,旨在敦促朝野有為者亦若是。誠然,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也可引為殷鑑,但在從事跨國比較時,切忌放大他國的施政成果,而忽略主客觀條件的差異與折衝過程的難度。如果不先釐清「不能或不為」,一味地空中畫餅,只會製造無謂的行政虛工。


韓國與台灣同為亞洲四小龍,但不論從政治外交、民族性格、經濟型態、市場規模論,都大不相同。在政治外交上,台、韓都是分裂國家,但韓國擁有絕對的外交優勢,台灣則不然;韓國是G20成員國,還主辦過G20高峰會,台灣在國際場合處處為正名問題所擾,外交弱勢正是台灣與他國洽簽FTA的根本障礙。
就民族性格而言,韓國人悲情愛國、常懷憂患意識,因此當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,加速與中國大陸對話與交流,韓國輿論隨即發出「中台威脅論」(China+Taiwan=Chaiwan),以為警惕。台灣則不然,藍綠意識型態針鋒相對,「愛台灣」各自表述;名嘴取代專家而掌握發語權、民氣取代專業而成為施政依歸;舉國很難為一件事同歡,見不得別人好反而成為論事的基本心態。


經濟型態的差別就更大了。台灣以中小企業為骨幹,韓國前30大財團營收佔GDP的70%,三星、現代、LG、鮮京等四大就佔了GDP的一半,單單三星集團營收又佔GDP的兩成。換言之,財團經濟衰敗,韓國經濟力就毀了大半,因此韓國是個絕對重商且圖利商人的國家。李明博總統為了申奧的「國家大事」,可以特赦因逃漏稅遭判刑的韓國富商-三星集團前董座李健熙,且獲得多數民意支持(只有27%反對)。此舉在當前「反商嚴重、不敢圖利」的台灣,恐怕是「天地不容」。


就市場規模論,韓國有近5千萬人口,民眾愛用國貨,加上政策扶植,母國市場就足以支撐本國品牌,進而到海外開疆拓土。台灣不到2,300萬人,品牌喜好善變,沒有足夠的母國市場與政策支撐,因此造成今日台灣「代工強、品牌弱」的產業發展現實。


最鮮明的例子,就是台韓同時發展DRAM與TFT-LCD雙D產業,韓國佔了經濟規模與品牌優勢,即便遇到景氣逆流,也都能挺住。台灣雙D業者該燒的錢沒少過,卻難逃景氣循環魔咒,尤其是DRAM廠商現更面臨危急存亡之秋。真的是台灣技不如人嗎?當然不是!


大家看到韓流風靡全球、與歐美FTA開花結果、韓國企業品牌價值躋身全球前20大(2010年三星排19),於是大聲疾呼「韓國能,為何台灣不能」,卻忽略了韓國朝野在追求這些國際化成果的過程中,付出多少努力與代價,有多少小我利益在大我優先的前提下被犧牲。


的確,韓國品牌發光發亮,財團聚焦明確、規模夠大,要錢有錢,要人有人,要政策有政策。然而當年亞洲金融風暴,危殆的韓國為了爭取國際貨幣基金(IMF)金援,不惜逼迫財團交換業務以重新聚焦,多少勞工因此遭受I'm fired的悲慘下場,朝野硬是將奇恥大辱「吞下去」,才有今日的浴火重生。如果時空交換,相信台灣企業不會想要承受這樣的磨難。


再以韓流為例,韓國在金大中時代即確認文化產業是國家21世紀的重要產業,是打造國家形象與品牌價值的關鍵,為此修法並設立專責機構,更在創意產業振興院下設規模15兆韓元的「文創業振興基金」,還內舉不避親地置入三星、LG等等品牌行銷,以達到互相拉抬的效果。為了吸引人才,韓國還砸大錢推動BK 21(21世紀韓國頭腦卓越計畫)。當世界各國都在搶人才之際,反觀台灣卻是假平等當道,處處打肥貓、事事怕圖利,又如何讓近悅遠來?


至於FTA議題,對任何國家都是「帶刺的玫瑰」,現在輿論都凸顯韓國企業將因市場開放而取得更大出口競爭力,但自由化的另一面,正是國內市場必須撤除保護傘,對海內外產品一視同仁。猶記李明博2008年上台之初,為了加速美韓FTA,恢復美牛進口,一度引起激烈的警民流血衝突,進而造成內閣總辭。換言之,自由化固是大勢所趨,也是各國政府應有的體悟,但朝野是否準備好承受開放的衝擊,也不容忽視。


如果說具有讓利色彩的ECFA,都能在國內炒翻天,那麼具對等開放精神的FTA,恐怕更會引起「誰該為誰犧牲」的激烈辯論。撇開外交擋道的特殊因素,當FTA的機會來敲門,台灣藍綠領導人又是否有足夠的膽識不畏反彈、據理力爭?
當前台灣的國家危機,不在於政府不知道該做什麼或該師法誰,而在於防弊重於興利、對立優於是非、選票先於專業,因此無法擇善固執。「韓國能,台灣何以不能?」答案其實在我們自己,而不在韓國身上!
中時電子報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