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

一點關於貨幣價值的心得

今天在洗澡的時候思考的問題,突然有點心血來潮,趁現在還有點印象
趕快來這裡記錄下來。

台幣為什麼要維持對美金相對價值較低,也就是貶值?

因為台灣是個出口導向的國家,GDP將近有七成是來自於外銷市場的貢獻
也就是說,大部分是以外國市場消費,廠商賺取外匯所得所建立的經濟體




因為內需經濟規模畢竟有限,所以央行必須將台幣維持在對美元微貶值的型態
才能保持出口的暢旺和競爭力

這應該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,但話說回來
這二十年來,台灣的GDP不斷的持續成長(除金融風暴那年外)
但為何人民始終感受不到?而且工時仍然居高不下,人民投入在工作上的時間從來沒少過
但為何相對的得不到超額付出的報酬?

理論上來說,企業體藉由外銷市場賺取外匯,公司賺錢,為其效勞的員工薪水也會增加
人民一旦收入增加,便可以提升生活品質,政府稅收也能增加,才有本錢增加公共支出
,讓人民生活變得更好,如此良性循環.....。


但若從貨幣價值的角度來考量,這是其來有自的.....

這裡先舉個例子,以A 和B兩個國家,不同的貨幣價值來比較

假設A國的貨幣,兌美元是 1: 20 ,又假設該國是以X貨物為單一出口產品
(跟事實出入很大,但因為方便敘述,故以此作為例子)

若該國某年度產出X貨物 2000個,則GDP以A國的貨幣來計算是2000 (2000x1)
但若以美元標準計算,則A國該年度GDP為 2000/20 = 100美元

又有另外一個B國國家,其國幣幣值相對於美元是 1: 2,假設該國以Y貨物為單一出口
產品,若B國某年度產出貨物200個,則該年GDP以B國的貨幣計算是200 (200x1)
但若以美元標準計算,則B國該年度GDP是 200/2 = 100美元

從上述的例子可知,兩國的GDP同樣是相等,但因為幣值不同(同樣以美元做基準)
所以產量也不一樣,A國需要製造2000個X貨物,B國卻只要製造200個Y貨物
但最終價值(GDP)都是一樣的!

將上述的例子代入台灣和中國來看 台幣和人民幣兌美金的價值很明顯人民幣較高
(1: 31.6 : 1: 6.83)
所以要達成相同的GDP,則台灣需要製造更多的產品,才能與中國相當

若假設兩國GDP目標為三千美元好了, 且假設X與Y是類似的產品


1:31.6= 3000: a
a=94800
假設X貨物每個2NT,則要達至3000美元GDP,需要製造
94800/2 = 47400(個) X貨物
但如果是製造Y貨物呢? (每個1RMB=4.62NT)

94800/4.62 = 20519(個) Y貨物


而中國部分:

1:6.83= 3000: b
b=20490
假設Y貨物每個1RMB= 4.62 NT,則要達至3000美元GDP,需要製造
20490/ 4.62  = 4435 (個) Y貨物
那如果是製造X貨物呢?1X=2NT=0.43RMB
20490/ 0.43 =  47651(個) X貨物

由上述例子可知,Y的售價比X還來的高(1RMB=4.62NT>2NT)而人民幣幣值也比台幣來的高

若以同樣的技術和製造水平來看,要達成同樣的GDP,製造X貨物中國需要製造的數量更多
但如果是製造價格水準較高的Y來看,則只需要製造4435個

把製造貨物的數量假想等比成國人工作時數(製造愈多的產品,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),

在不考慮其他因素情況下,同樣製造較低水準的X貨物需要花更多的人力或工時(47651>47400),
才能達到GDP的目標,
但如果是製造較高水準的Y貨物,則只需要較低的工時或人力就可達到GDP目標
是你的話,你會選擇哪個?

我上面用中國舉例,只是因為幣值的關係,並不代表中國產品就有較高的製造水平
但事實上,就算中國幣值較高,製造同樣數量的X貨物,所需的成本也比台灣來的低
因為土地,人力成本以及物價水平都很便宜等等因素,
就足夠填補因為幣值較高所產生的缺陷了~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會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之一

而且這樣比較,是假設兩國都有同樣的製造能力與工藝水平,若中國和台灣兩國都有差不多的
能力,做出來的東西差不了多少,但中國的土地和人力成本都很便宜,我是廠商為何
還要設在人力較貴的台灣呢? (話說現在中國的薪資水準也逐漸追上台灣了)

若不要拿中國來舉例,就拿德國好了,德國現有的貨幣是歐元,歐元幣值比美金還高
但德國一樣是出口大國,單純以幣值來看,德國出口的產品在價格上根本沒有競爭力,
但為何德國國力還是如此強大?GDP排名始終在前幾名的?

其實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在產業升級上,德國工業製造水準佳,工業基礎也強大,就算
出口的東西價格昂貴,但是有一定的水準和品質在,還是有人會願意買單的

而台灣製造的東西雖然便宜,幣值也低,但要比便宜比不過對岸中國,製造水準又不如德國日本(話說日幣幣值還比台幣低很多) ,那誰要買我們的單,只單純在價格上有競爭力不是長久之計的!

因為價格上的競爭力愈來愈薄弱,所以台灣很多企業只能不斷的對自己人施壓,要達到該有的營業額,GDP能不斷成長,又要維持該有的利潤,不是產業出走移到中國去,就是在台的公司虧待員工,該有的福利不給,工時無條件延長,加班沒有加班費,能凹員工多少就凹,
想加薪更別談!

除非就像我上面所說,產業能夠升級,能夠生產出品質更好的產品,加上台幣兌美金的幣值較低,才能夠更保有競爭力,而不是一昧的打價格戰,只會自己人打自己人罷了!
(話說南韓可是這方面的翹楚,不斷的放任韓元重貶,提升國家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)

講到這個,我突然想到,韓元和日圓的幣值跟台幣比起來都很低
那為何還有本錢這樣搞貨幣貶值的招數?

我覺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,他們是聯合國的成員,有IMF和世界銀行做後盾
但國家出現金融危機,就有這兩大金主可以金援他們國家,拯救本國經濟
所以他們也可能不用存太多外匯存底在央行,可以貸放或投資他國
而日本人的民族習慣就是將錢存起來,所以市場上的資金不足,日本央行
才會多年來始終維持零利率,目的就是要活絡市場,希望民眾將存款放到市場中
增加經濟活動,使經濟能夠成長起來,但也因此增加資金移轉到國外投資的風險


而台灣沒辦法加入聯合國成為會員之一,就更別談要是發生金融危機,能夠請IMF和世界銀行
來幫忙了!所以我國央行必須維持較高的外匯存底,以備不時之需,尤其又要防範國際炒匯的投機客狙擊台幣,影響本國出口產品的成本這樣。

總而言之,台灣若是一昧的以貨幣貶值的手法維持出口競爭力是沒辦法長久的
重點還是要能夠將自身產業升級,提高工藝水平和製造品質,將競爭力
保持在產品本身,而不是售價。
但產業升級也不是說升級就能升級,也需要本國國民自身的教育和知識水準提高才有辦法達成
(這會不會是當初政府廣設大學的原因之一?可惜是失敗了)
產業升級之後,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,GDP也能成長,人民收入增加,
這樣本國人民也才能雨露均霑,實際享受到成功的果實。

以上言論,若有邏輯思路偏誤之處,敬請來信或留言指正,謝謝大家!

沒有留言: